查看原文
其他

悦读 | 钱钟书: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

2016-02-15 魏邦良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JZHPRESS 悦读


钱钟书的勤学


微信号:jzhpress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古人云“以生知之资志困勉之学”,意思是说,最聪明的人也要下最笨的功夫。用这句话来形容钱钟书,十分贴切。


许振德是钱钟书大学同窗,他在一篇文章里介绍了钱钟书大学时读书之勤:“钟书兄,苏之无锡人,大一上课无久,即驰誉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览全书,学号为八四四号,余在校四年期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钱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家学渊源,经史子集,无所不读;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自谓‘无书不读,百家为通’。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美哲爱迪生所谓天才乃百分之九十九血汗及百分之一之灵感合成之语,证之钱兄而益信其不谬。”


抗战时期,钱钟书奉父命从上海赶至湖南蓝田师院,一路上,舟车劳顿,十分辛苦,但任何时候,钱钟书手中总拿着一本书,他说:“辛苦是辛苦,手上拿本书就不辛苦了。”有同事凑近一看,钱钟书手拿的竟是一本字典,不解地问:“一本索然寡味的字典,怎能捧在手中一个月?”钱钟书道:“字典是旅途中的良伴,上次去英国时,轮船上唯以约翰生博士的字典自随,深得读字典的乐趣,现在已养成习惯。”


钱钟书在五七干校时负责烧锅炉,工作累、条件差,但他工作间隙依旧手不释卷,手上捧的是砖头厚的外文原典。一位年轻同事大为佩服,说:“这才叫‘手不释卷’,在平静的日常环境下,做到手不释卷,已属不易,而在这种厄运中,仍能坚持手不释卷,则尤其难。”



(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读书刻苦,动笔也勤,几乎每天都写读书笔记,先用古文写一遍,再用英语、法语写一遍。


这样的天资下这样的苦功,钱钟书的渊博自不在话下。


70年代,黄永胜在一份材料中引用了《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五七干校学员晚上在宿舍议论这首诗,大家对“祖龙”不太清楚,这时从蚊帐里传出钱钟书的声音:“这个典故出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东巡返程死于沙丘宫那年,有使者从函谷关以东回来,路经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玉璧挡住使者说,你把这个送给高池君。接着又说:‘今年祖龙死。’祖,始也,龙,指人君,祖龙即秦始皇。”


有人找来《史记》查,分毫不差。


社科院年轻研究员刘士杰读英语版的《基督山伯爵》,遇到一个词“clasic”,查遍各种词典查不到,散步时遇到钱钟书,连忙请教。钱钟书告诉他:“这个词是来自法语。是法国的一个地名。”刘士杰不解:“是地名,第一个字母为何不大写?”钱钟书答:“问得好。因为clasic这个地方以烹饪著称,时间久了,就引申为佳肴的意思。好菜就叫clasic。”


刘士杰回去结合上下文一看,果然是“佳肴”的意思。弄懂了这个词,刘士杰也像品尝了一道“佳肴”那样高兴。对钱钟书更是佩服不迭,因为从他那里可学到字典里学不到的知识。


画家黄永玉和钱钟书曾有缘住在一个小区,一次,在某饭店聚餐,两人聊起打猎,钱钟书便在一张菜单后,写下五十部关于打猎的书。


黄永玉曾画过一幅《凤凰涅槃》,打算送给外国某城市。画很快完成,但必须写段文字说明,否则外国友人看不懂画的意思。然而,黄永玉翻遍资料,找不到“凤凰涅槃”的出处。不得已,电话钱钟书求教,钱钟书告诉他,可翻翻中文本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第三册可以找到。一翻,果然找到。




余英时在海外读《谈艺录》,其中提到灵源和尚与程伊川二简,可与韩愈与天颠三书相映成趣,但书中没有举出“二简”的出处。余英时查了很多资料也没找到。后来他有机会见到钱钟书,询问此事。钱钟书告诉他,出处在元代《佛祖通载》。


1952年,钱钟书借调至毛泽东选集翻译委员会工作,委员会集中了全国翻译界顶尖高手。这些高手们对钱钟书都心服口服,因为遇到难译之处,只有钱钟书能一锤定音。一次,翻译“吃一堑,长一智”,众人苦思半日,没有进展,请教钱钟书,他脱口而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众人拍手叫绝。


还有一次翻译“三个牛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众人束手无策。钱钟书将其译成: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Liang the master.


这句名译在翻译圈传颂一时。有人说,钱钟书由此登上中国译坛的顶峰。



JZHPRESS,悦读九州

选摘自《大师课徒》

魏邦良 著

九州出版社2016年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三位民国学术大师及其弟子的关系为线索,着力梳理大师们在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方面的卓越贡献。并通过特定的角度,描摹大师丰神,再现大师风采,追溯他们立足杏坛春风化雨的人生。 


更多好文

点击标题直接阅读

民国大师和他们的门徒


钱穆:我的读书顿悟


梁漱溟:我是如何自学的?


熊十力:读书必先有真实的志愿


傅斯年:一天只有21个小时


冯友兰: 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民国最后一个迷人的 “学阀”


周国平:我们如何读经典?


这真的是民国?


更多好文请回复“民国”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读书会,成为会员,参与我们不定期举行的免费福利赠送活动;另,您也将会在每个节气日在所填写的邮箱中收到我们送出的《读·享 | 九州》电子杂志。


JZHPRESS,悦读九州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带您走进一个教科书外的世界,

让您的阅读充满智慧与喜悦。

——悦读



Copyright ©2016年

九州出版社读享团


Email:jzhpress@126.com

企鹅:2635599399

个人微信号:jiuzhou911,暗号:寂寞就读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